【心得体会】砺初心汲取党史智慧 担使命铸就水利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31   作者:肖利晖   来源:信息所   点击数:21  

砺初心汲取党史智慧 担使命铸就水利新篇

——《中国共产党简史》学习心得

(信息所党支部)翻开百年党史的辉煌篇章,字里行间涌动着理想与奋斗的磅礴力量。作为一名扎根省水利信息化战线的基层党员,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的过程中,那些党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伟大实践,以及深藏于历史深处的精神密码,犹如星火般点亮了我们立足本职、服务荆楚水网的奋进之路。

一、砺初心汲取党史智慧 担使命铸就水利新篇

“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克难攻坚的锐气,铸就智慧水利建设的坚实脊梁。当我们读到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于悬崖峭壁间“劈开太行山”的壮举时,内心深受震撼。这与当前湖北水利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如出一辙:面对复杂多变的江河水情和日益精细的管理需求,我们正处于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的关键攻坚阶段。正如当年红旗渠建设者面对“缺水”困境,我们基层工作者也常遭遇数据孤岛、模型精度不足、系统响应滞后的“技术旱情”。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们深刻领悟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核历久弥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发扬这种“敢啃硬骨头”的锐气,以“钉钉子”的精神,沉下心钻研、俯下身实践,用一行行精准的代码和一个个可靠的传感器,筑牢智慧水利的“数字堤坝”。

二、悟“九八抗洪精神”之初心,守信息服务之根本

“九八抗洪精神”中感悟人民至上的初心,校准信息为民的价值坐标。《简史》中党领导军民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的篇章,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这让我时刻警醒:水利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于江河安澜和民生福祉。在湖北这个千湖之省、水利大省,我们建设的每一套监测站点、开发的每一个预警模型、集成的每一张防汛“电子作战图”,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千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汛期紧盯雷达回波图,确保山洪预警信息“跑赢”洪水;旱季精准分析墒情数据,为农田灌溉调度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智慧河湖长”平台助力水生态监管,让荆楚大地河更畅、水更清——这些正是水利信息化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的日常答卷。学习党史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手中键盘敲击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屏幕上跳动的不仅是曲线,更是守护万家灯火的庄严承诺。

三、承“改革开放”之创新密钥,启数字赋能之发展引擎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中,我们把握住了创新驱动的关键,激活了数字赋能的发展引擎。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壮阔历程,深刻启示我们必须以创新思维积极拥抱水利现代化。湖北作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区,正积极探索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通过学习党史,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守正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基层岗位上,我们积极推动将AI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水库坝体安全巡检,探索利用北斗短报文提升偏远地区水文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并参与构建省级水利大数据中心,促进资源共享。这些实践,正是将党的创新理论中“用中长期规划指导发展”的方法论(源于《求是》文章的学习)转化为具体行动的体现。我们不仅要解决当下防汛抗旱的“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远,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扎实的技术积累,为我省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铺设坚实的“信息高速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四、聚“团结奋斗”之磅礴力,绘数字孪生之宏图

“团结奋斗”的传统中凝聚协同作战的合力,共同绘制数字孪生的江河新图。百年党史是一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水利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大型项目如数字孪生汉江、智慧灌区建设,绝非一人一域之力所能及,必须依赖跨部门、跨专业、跨层级的紧密协作。通过学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我们深刻认识到:“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我们应注重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主动倾听一线管护人员的操作反馈。唯有凝聚起强大的协同合力,方能将宏伟的智慧水利蓝图高效转化为服务湖北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学之愈深,信之愈坚,行之愈笃。作为荆楚水利信息化的“螺丝钉”,我们将不断从百年党史这座“精神富矿”中汲取信念的力量、初心的滋养、奋斗的智慧与团结的动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水利信息化事业,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妙笔”,在千湖之省的水利画卷上,奋力书写守护安澜、泽惠民生的时代新篇,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坚实的水利信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