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以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5-11-25   来源:信息所   点击数:7  

心得体会以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信息所党支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战略和关键举措,为我们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深入学习和专题研讨,结合信息所工作实际,我深刻认识到,水利信息化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必须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服务湖北省“十五五”水利重点任务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一、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把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盘”

全会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对于水利信息化工作而言,这意味着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水利信息化正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水利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我们不能再满足于传统的“人海战术”和经验判断,必须依靠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等业务的精准感知、智能分析和前瞻预警。这要求我们信息化工作者必须首先在思想上“破冰”,深刻理解信息化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的战略部署上来。

二、聚焦水利热点难点,找准信息化赋能攻坚的“突破口”

当前,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环境压力依然较大等挑战。全会要求我们聚焦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具体到水利领域,社会公众关心的是城市内涝能否及时预警、饮用水源是否安全、河湖生态能否持续向好。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无不依赖于强大信息化支撑。例如,在防御流域性特大洪水方面,我们需要构建覆盖全流域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水文水动力模型进行精细化模拟预报,为调度决策提供“千里眼”和“智慧脑”;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需要搭建国家水网数字映射平台,实现对水资源“引、提、调、蓄、供”全过程的可视化监管和智能化调配,破解“水瓶颈”;在河湖管理保护方面,需要运用卫星遥感、视频AI识别等技术,实现对“四乱”问题的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信息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必须紧盯这些“痛点”和“堵点”,将研发力量投入到最急需的领域,让信息化成果真正惠及于民、服务于治水实践。

三、对接湖北“十五五”规划,打造智慧水利建设的“新引擎”

湖北省“十五五”规划纲要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涉及流域综合治理、水网建设、农村供水保障、水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我们必须主动对接、提前谋划。一要积极参与“湖北水网数字化”建设,围绕省水网调度指挥需要,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提升水网工程联合调度和风险防控能力。二要深化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优先在长江、汉江等重要流域推进,实现物理流域与数字流域之间的实时交互、虚实映射、协同仿真,为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供全新手段。三要服务农村水利发展,探索适用于小型水库、农村供水工程的低成本、易运维的智能监测与管理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四要加强数据治理与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水利数据融合应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四、强化调查研究与成果转化,夯实服务决策的“支撑力”

全会强调要“推出一批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这要求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开发和系统建设层面,更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操作习惯,确保我们开发的信息系统“接地气、真管用”。同时,要加强对海量水利数据的挖掘分析,从数据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预测趋势,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和政策建议,为水利宏观决策和行业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智力支持。信息所应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江河湖泊上,将成果应用于防汛抗旱的战场上。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同时也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持续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引擎,勇于创新,攻坚克难,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奋力以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为保障荆楚安澜、助力湖北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信息所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