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所党支部开展十九大及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讨感悟1月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数:3032  

湖泊所党支部(以下简称我部)于2018119日下午三点十五分在312会议室组织开展了1月主题党日活动及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研讨会。我部同志在支部书记和领导同志带领下,严格按照制定好的活动流程严肃认真的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透彻的二次吸收消化,并在学习会后对支部书记周念来所讲的“关于建设美丽新中国”的主题党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

讨论会上我部同志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畅谈各自心中关于美好生活的见解与抱负。当我听到不同年龄层次、工作经历的前辈关于自己心中美好生活的理解与向往,尤其是在面临时代不同、历史使命不可再与往昔同日而语时,我部同志所谈所言无一不是于我这个资历尚浅的毛头后辈有如醍醐灌顶般的思想教育。当听到支部同志结合本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和结合西南联大的相关事例具体分析说明时,也让本次会议上的我有了强烈的发言冲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自信,意在说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所言,正是在提醒我们要开始响应对提高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的使命的召唤。支部同志谈及当下和平年代的社会,尤其是说到不光是朝气蓬勃的年轻青年这一代,包括许多已经身处社会扎根于自身事业的中年一代都有着对文化、对信仰的缺失症结,而且所导致的一系列负面新闻和社会现象无一不引起令人感到沮丧甚至为整个社会、民族乃至国家堪忧的社会舆论。这时不得不让人回首过往,来谈一谈会上同志提及的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西南联大,和关于战争年代、特殊时期下的人们面对极端历史时期时是如何选择自己的时代使命。众所周知,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铁骑踏入华北平原,北大清华沦陷,南开被夷为平地。为保住当时中国教育奄奄一息的火种,三所高校校长联合公函,要求南迁,西南联大正是诞生于这样炮火连天、摇摇欲坠的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相较于和平年代下各大高校频频爆出的骇人听闻的丑闻不同,抗战八年的艰苦环境,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一共培育了3882名学生,其中还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各学科的创始人、100多位人文大师。那时候的西南联大,无论老师学生,都担的起“国之重器”的称谓。正所谓学之大者,育国育人。现如今当我们谈及文化信仰的缺失时,许多人们总以和平年代的衣食无忧而惶惶不可终日,以无特殊时代背景、历史使命为借口,来为自己响应所谓时代洪流、沉沦于世俗的随波逐流而使自己本来珍贵的特性泯然于众人矣。可是当置身于八十多年前的硝烟之际,有多少人真正设身处地于为温饱和人身安全提心吊胆的境地中,还能义无反顾的抛弃安逸、衣食无忧的生活,愤然回头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和宝贵青春全部奉献给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民族和国家?这些战争年代手无缚鸡之力的师生,偏偏是用提笔写字的双手,硬生生的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前段时间我在本科导师的组织带领下,和同届师生一起观看了一部叫做《无问西东》的电影,影片中讲述了四代人,四个故事,用一个世纪的交相呼应,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大,再到清华园,像观众展现了真正的高等学府是如何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之光、希望之光。片中所出现的很多如群演、龙套般的角色,在片尾都给出了标注,用这样甘作绿叶的手法,将那些伟大的名字交织在一起,成了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我个人觉得影片中探讨的主题思想很符合这次学习研讨会的主题,更是完美诠释了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向往。所谓文化精神,多以学堂学府的形式塑立,传承。如清华永远的校长“寡言君子”梅贻琦所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在大师之大。”这样的大学精神,不就是我们在当下所缺失的文化自信吗?一代一代人在迷茫年少懵懂无知时期,被良师点拨,被大学精神引导去叩问真心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使自己感到不羞耻、平和的快乐的选择,不顾时代浪潮,不顾世俗言语,不就是我们多年不曾拾起的文化自信了吗?希望我辈能响应新时代的使命号召不仅要重拾文化自信,还要高举高打,将文化精神传承下去,继往开来。愿珍贵、真实的大家都能做到“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校训)。